广告位
首页 股票 股票股林秘籍:李松:我的书店很时尚

股票股林秘籍:李松:我的书店很时尚

这里是书店,但它提供了1000个马扎供消费者使用。有茶,有咖啡,有人文讲座。“第三极不是一个购书场所,而是一个阅读场所。”总经理李松这样说 本报实习记者 任晓 第三极书局在2006年一炮走红。 坐…

这里是书店,但它提供了1000个马扎供消费者使用。有茶,有咖啡,有人文讲座。“第三极不是一个购书场所,而是一个阅读场所。”总经理李松这样说

  本报实习记者 任晓

  第三极书局在2006年一炮走红。

  坐落在北京海淀图书城旁边的这家书店开业还不到一年,就成为北京图书零售业的亮点,它频繁搅动这个行业,给2006年的北京图书市场带来一些话题和故事。

  伴随着书局蜚声四起的,还有第三极书局的总经理李松。

  25岁时,李松是新东方图书公司的创建人和首任总经理,33岁时,他是第三极和国林风的总经理。在热爱的出版行业一干将近十年,李松笑言,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的乐趣,不停地给他新鲜感和成就感。

  由小兵到总经理

  李松高考报了武汉大学的国际金融专业,报到时却鬼使神差般被调到了出版专业,“读了这么多年书又要做书,”他动了卷铺盖回家的念头。入学后发现出版专业的就业率非常高,而且专业实力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。李松渐渐喜欢上了出版行业,未来的职业规划也随之改变。

  1997年大学毕业时,一纸推荐书把李松带到了外交部。朋友说他“生与逢时,”对此他不置可否。放弃了四年的所学专业,李松有些郁闷。在办公厅做日常工作,日子久了,他觉得“相当没有创意。”

  1999年的春天,偶然的机遇,李松被俞敏洪拉下“海”。李松和同学去新东方听俞敏洪的GMAT作文课,俞敏洪在讲台上描述新东方的宏图大略,滔滔不绝,提到了要发展出版业务。下课后,李松去找老俞聊天,问他出版打算怎么做。俞敏洪不厌其烦地向这个年轻人阐述自己的设想,但在少不更事的李松看来却是“他讲了一通不靠谱的话,一看就是不懂行。”

  “我就告诉他出版行业应该怎么做。我说图书定价,我们叫码洋。他一听才发现中国还有高校有这样的专业,很多出版术语他听着很新鲜。他非常兴奋,说你来帮我做。”

  接着,李松在新东方的徐小平等人面前谈术语、谈计划,说服了董事会。“第一辆汽车,第一台笔记本就这样摆在了我的面前。工资比外交部高了十倍都不止。从小兵一下子就变成了总经理。”

  就这样,李松创建了新东方图书公司,出任总经理。那一年,他25岁。

  “压力特别大,跟老俞和其他股东谈计划,当然是全往好的方面忽悠。但真的拿下来以后,心里直打鼓。从设立办公室、招聘、到制定公司制度,所有的事都是我一个人干。从一个兵变成一个经理,没有管理过企业,刚开始好多人都不适应。我给自己很多压力,一定不能出错。但是抱着信念,积累到一定程度,经验也就有了。”在新东方,李松和他手下的六个人创造了单品种销售200多万册、60个品种年销售码洋超过4000万、三个月回款比例高达140%的纪录。

  做的事没有重复

  “事情做顺了以后就像一个机器人,不用上班一切都顺利进行。成天没事干。但是出版行业有很多领域很多流程,我都有兴趣去做。”2001年夏天,随着ETS的官司吃紧及新东方高层的动荡,李松萌生了去意。

  此时,国内出版社改革进入了加速期,向企业化转制的国内出版单位正在广泛寻求合作伙伴,外来版权的出版物受到了国人格外的青睐。李松看准时机,和两个朋友成立了恒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,拿到了CNN在中国的独家代理权。新的公司进行了对图书、期刊、音像、电视节目出版发行的大胆尝试。对于喜欢尝试和追求新鲜感的李松,这是一个新的挑战。

  2003年5月,李松认定,“后非典时期”全国图书发行市场信用低落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,于是终止了CNN系列产品的出版发行,将公司打包转手他人。这时,一家猎头公司找到了李松,从未尝试过图书零售业的他就此进入国风集团,出任国林风书店总经理及第三极书局筹备组常务副组长,全面负责国林风的经营管理及新生代书店——第三极书局的组建和筹备。

  李松接手国林风书店的时候,很多同仁不解:为什么从利润最高的出版环节进入了利润最低的零售环节?是无奈的选择,还是另有他图?李松却认为,从收入的角度而言,是不够明智,但至此,他最终得以完成了个人职业生涯中在图书、音像、期刊、电视节目领域内,策划、出版、总发、批销、零售、团购等所有环节的真实历练。

  这一次,他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全国最好的、最时尚的新生代书店,做一个影响中国图书零售业的品牌。

  第三极:创新零售 科学管理

  第三极书局2006年7月15日一开业,就引爆了消费者和媒体的眼球。书局提供了一千个马扎供消费者使用,有茶,有咖啡,有人文讲座,前卫时尚。“第三极不是一个购书场所,而是一个阅读场所,”李松如是说。全场图书七折的诱惑吸引了众多消费者,也引发了一场与中关村图书大厦之间的“价格战”。对此,李松有他自己的生意经:虽然销售额下降了,但是推广的广告费分文不出,各家媒体纷至沓来。算算总账,还是赚了。

  开业第一天,第三极书局的销售情况就达到了预期。到年底,开业半年总销售收入就达到六千多万。李松做过预算,一年销售1.2亿就能实现第三极的平衡。他指出,消费者认知度、消费习惯逐步形成以后,销售会自然增长。

  第三极书局一开业就打着“创新零售”的招牌,李松告诉记者,这种创新是由内到外的。书局对供应链实行全面合同制管理。第三极主动要求与供应商签订合同,对他们开放真实的数据。每家出版社登陆数据库都可以查到当日供书的买卖数量和结款数据,第三极也由此建立了良好的信用。建立ERP系统,书局花了好几百万。“数据、市场调研是非常有效的,一定是有用的”,李松笃信数据,“成本是可以测算的。读者多停留一小时增加的消费额,都是有数据的。在我们打折的最后一天,进店人数达三万多人,销售收入达107万,但一切都井然有序,因为我们用了一千多家城市中心店的数据,测算出了图书品种应该怎么摆放,每个楼层应该放多少品种,得出了很好的顾客分流。”

  让利消费者

  李松最近在忙两件事情:第三极商户的调整和国林风的改造。他指出,第三极大厦一到三层的商户和书店的粘连度不强。“餐饮、小商品店是想给消费者更多的体验,让他们感受到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风格。但是发现消费者不买账,商户的销售支撑不了店租。所以我们要替换,正在做方案。地下食街和书局的销售和客流都是非常稳定的,但是中间楼层不聚人。我们会替换粘连度更强的商业业态进来,而且一定是文化性商业,目标消费者是年轻、时尚的群体。”

  从对地块的分析和市场需求出发,李松认为,“所有的人都想买便宜的书,这种欲望是有市场的。也并不是不可以满足的。如果我们只用这么一个大书店,把周边的小书店都给灭了,结果发现读者的利益受损,永远都买不到特价书了。市场空间浪费,读者的需求也没有满足。”

  在他的这一想法之下,国林风书店将摇身变为“淘书公社,”专门销售特价书。就此,国林风将和第三极数据的大店形成差异性的消费,构建一个比较好的图书区域。

  做行业的标准制定者

  往前看,李松说他只看到一个模糊的方向,但是不会把它清晰的描述,因为觉得意义不大。“我经常只想明天干什么事情。”

  李松不喜欢别人把他定义为一个成功者,“我自己还比较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,但不希望别人定义我为成功人士,因为所做的事情还微不足道,行业里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到。比如说与国外媒体的联合、多媒体的联合,把实业做的更大。现在只是打了一个行业基础。然后再跨行业。”

  什么才是李松成功的标准?“从做技术的人,到做服务的人,做时尚的人,最后变成制定标准的人。这时候那可能就要成功了。如果未来所有的书店,只要开的不像第三极书局,那就不叫书店,那第三极就太成功了。”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必三四立场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 https://www.b34.net/gupiao/63719.html
广告位
上一篇
下一篇

作者: admin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0898-8888168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